《四川发布》聚焦:四川建科院地下工程限压抗浮技术 以“双混改”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发布时间:2024-07-19
分享到

7月18日,《四川发布》在其策划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特别报道——深改在身边”专栏中,对我院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进行了特别报道,报道题为《让实验室“牵手”生产线 这项改革为科技人员送来成果转化的“春天”|深改在身边》。报道重点聚焦了我院利用自主研发的地下工程限压抗浮专利技术,成功孵化出四川省建研万瑞科技有限公司,这一成果不仅成为全省国资系统首例“双混改”成果案例,也为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

此次《四川发布》的报道,不仅是对我院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我院在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所做出的努力的认可。未来,我院将继续秉持“科技与创新是立院之本,开发和技术是生存之源,发展和改革是强院动力”的理念,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为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贡献更多力量。

 

以下是报道正文: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向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顽疾“开刀”

2018年9月,省人大常委会修订《四川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明确“实施国有单位的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可以按照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则依法确定职务科技成果权属。”

为更好激活改革创新这池“春水”,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自主研发的地下工程限压抗浮专利技术,于2022年组建四川省建研万瑞科技有限公司,成为全省国资系统首例“双混改”成果案例。

何为“双混改”?四川省建科院工匠中心主任、四川省建研万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熊柱红告诉小布,通过成果确权分割的首“混”,将科研人员与公司发展牢牢绑定,有效激发科研人员活力。通过引入民营资本的再“混”,发挥民企在市场上的快速响应优势,与国企形成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局面。

 图片1.png

早在2010年,刚刚加入四川省建科院的熊柱红就跟着前辈潜心研究如何解决地下室工程的抗浮安全问题。

“简单来说,过去常规的治理方法就是压足够重的东西压住,或者打很长的桩把它底部拉住。而我们这套思路是反过来的,在充分利用建筑自身能力的前提下用疏排的方式从源头上治理地表水抗浮问题,即把多的浮力给卸掉。”谈到熟悉的领域,熊柱红的话匣子拉开了。

她告诉小布,这项技术和“抗”的方式相比,最大优势是既节能低碳,又能平均节约50%造价,同时可以很大程度上缩短工期,后期运维成本低。 

图片2.png

科技成果有了,如何转化是问题所在。

当时虽然省内已经有部分学校试点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但国企尚无一例。

“高校改革,目的是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最大化。而国有企业除了要考虑价值最大化,同时还要保证整个过程中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四川省建科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总工程师赖伟的话,道出了国企虽然“手握”大量科技成果,却“不敢转”的困扰:一旦成果定价低或转化失败,就有触及国有资产流失“红线”的风险。

一想到这么好的项目只能“躺在实验室睡大觉”,熊柱红就心有不甘。 

图片3.png

2018年6月,熊柱红团队以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为依托,首次进行成果自我转化,但效果并不理想。越挫越勇的熊柱红尝试换种思路,项目以作价投资方式组建了全省国资系统首家“双混改”公司。

为确保国企对新公司的主动权和控制权,四川省建科院与科研人员签订了一致行动人协议,与社会资本签订了对赌协议。

“我觉得它不仅解决了我们的难点,最重要的是找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可以鼓励更多的人来走,然后让我们的国有企业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广。”熊柱红说,目前该技术已经应用于省内外300多个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