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省委省政府扎实推进全省重点产业建圈强链,绿色建材产业链是四川遴选出的重点产业链之一。在这条产业链上,建科院将建设一个工程研究中心,引领带动全省绿色建材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近日,四川省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以建科院为依托单位,组建工业副产物绿色建材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在工业副产物连接绿色建材形成“循环利用”体系领域,该中心在全省,是头一个。
为工业副产物消纳利用做“减法”,新型绿色建材研发应用做“加法”,依托工业副产物绿色建材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建科院将大力推动全省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转型。
看实效
如何变废为宝?
所谓工业副产物,是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矿粉、尾矿渣等废弃物。一般很难联想到,它和绿色建材产品之间,具有加工转化关系。
走进建科院工业副产物绿色建材生产基地,只见磷渣、锂渣、矿渣等工业固废运来,经过多个仪器设备的一番“回炉再造”,“摇身一变”为了绿色低碳的辅助胶凝材料。
△工业副产物制备低碳辅助胶凝材料产线
这类辅助凝胶材料,可在各类建材产品中替代30%至50%的水泥用量,还提升建筑材料全寿命使用周期。更重要的是,经测算,此种辅助凝胶材料的单位碳排放量≤0.0624kg,不足P·O 42.5等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的10%,是真正的绿色建筑材料。
据悉,中心将打造“1+5+1”的技术研发体系平台,致力于关键技术突破、建材产品研发、高精尖人才培养、循环利用新型产业培育。
从全省发展格局看,中心将释放何种效应?
首先是助力四川健全循环经济发展体系。推动绿色建材和资源利用产业协同,大规模消纳工业副产物,预计为全省消纳增量空间300万吨以上。同时,提高绿色建材使用量,相较于传统建材,根据建材种类的不同分别可降低5%-50%材料成本,推动四川建设“建筑强省”。
推动“双碳”目标实现。通过技术创新,在工艺流程和产品上实现“双降碳”,降低工业领域整体碳排放量。推广的技术预计减少全川碳排放量在200万吨以上。
健全高层次平台研究阵地。中心将充分利用产学研优势,发展新兴产业技术概念验证与创新研究,搭建科研成果孵化平台,在全省相关产业领域发挥技术引领作用。
看实力
为何落户建科院?
全省首家,落户建科院,凭什么?
这要从建科院在绿建领域的强劲实力说起。
建科院最初探路绿色建筑领域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00年初,是全省最早开始绿色建筑相关技术研发应用的企业之一。被认定为国家级“建筑能效测评机构”,打造“建筑门窗节能性能标识实验室”,建设“四川省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在绿色新型建筑材料研发方面,一组数据更能说明技术和市场实力——知识产权多,完成相关国家及地方标准建设项目23项,获得授权专利55项;成果转化实,材料产品累计累计销售达30万吨,实现了超20万吨工业冶炼渣在建材领域的资源化应用,开发的设备在技术服务应用中累计创造产值超3亿元;技术服务广,每年提供检测技术服务报告30万份以上。
△ 相关领域知识产权
相应,能在绿色建材产业链上,建设全省首家工业副产物领域研究平台,依靠的,还有建科院利用产学研优势,形成的“独门技术”支撑。
△ 相关领域成果奖项
比如制备绿色低碳辅助凝胶材料技术,在西南地区已累积应用 12.8 万吨,实现固废资源消纳量 10 万余吨,减少 CO2排放达近 7 万吨。比如制备矿山填充材料技术,预估可在充填材料中降低85%水泥用量,使碳排放量骤减 80%。
△中心研发的代表性绿色建材产品
根据组建方案,中心计划用3个年度的时间完成建设工作,建成国内一流的工业副产物绿色建材分析测试、产品开发、中试熟化、标准建设综合平台。实现四川省地域性工业副产物制备绿色建材的循环 利用、规模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