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研事业型单位整体转为科技型企业
2001年,四川省提出对19个省属科研机构进行管理体制改革。4月,四川建科院完成工商行政部门的企业注册登记,正式由事业单位法人转变为企业法人。
从科研事业单位整体转型为科技型企业,这对四川建科院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转折。改为企业后,“向何处发展、科研还要不要搞、怎么进行现代企业管理”等问题接踵而来。经过不断地讨论、研究和实践,最终统一了思想,提出“员富院强和多出人才、多出成果、多出效益”的规划目标,以及“科技与创新是立院之本,开发和技术服务是生存之源,发展和改革是强院之动力”的发展思路。 为积极应对市场竞争,四川建科院遵循“削枝强干”与“发挥主业优势”的核心理念,对组织架构进行了系统性的调整与优化。如:2001年合并电测室与力学结构室,成立工程测试研究所;2002年撤销幼儿园与劳动服务公司;2007年撤销设计分院,新设设计一所与设计二所。另根据发展需要设立了岩土工程研究所、加固技术研究所、建筑节能研究所。
成功挂牌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被认证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2012年,四川建科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功挂牌,并先后与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培养博士后人才。2017年,首批两名博士后顺利出站,基地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展现出四川建科院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协作方面的强大实力。 2012年11月,四川建科院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正式挂牌 除此之外,四川建科院陆续取得建筑工程甲级、工程咨询、四川省项目管理、市政行业设计、测绘等资质,业务范围的扩大,使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逐步站稳脚跟。同时,因强大的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四川建科院于2017年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在科研创新路上继续稳健前行。 大力发展建筑节能打造西南地区首个绿色三星级既改项目 四川建科院是西南地区较早开展建筑节能科研、检测和技术服务的科研机构,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老一辈热工专家便开始进行建筑节能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公司在该领域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在2000年以前,主要是进行建筑节能领域基础性科研工作;2001年至2005年期间,逐步启动建筑节能相关工作;2006年至2010年期间,深入建筑节能领域;2010至今,绿色建筑工作全面推进。 在2015年至2017年间,由四川建科院自主进行勘察、设计、监理,将公司主要办公楼——科技楼打造成为西南地区首个既有建筑改造“绿色三星”认证建筑。科技楼改扩建是一个既加层,又增跨,更兼扩建的高、特、难项目,结构评定、结构承载、结构防震、构件连接等结构问题错综复杂,通过系统分析、设计、改造,最终将科技楼从十一层改扩建增至十三层,建筑面积增加71.8%,建筑实际能耗值约35kWh/(㎡·a),相比于同类节能建筑能耗值降低55%,水耗降低30%。项目陆续取得“华夏好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称号,还被住建部评选为“全国绿色建筑创新二等奖”。 改造前后的科技楼对比 科技创新取得重要突破 在“十五”至“十三五”发展规划期间,四川建科院坚持“市场需求在哪里,科研和技术服务就应延伸到哪里;科技水平发展到哪里,科研和技术服务的起点就应定在哪里”的理念,既承担了一部分基础研究任务,又不断开展与市场需求相关的研究服务。 在制度建设方面,初步建立了科研相关的项目管理、经费管理、科技奖励等管理制度,规范了管理流程,极大地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同时,组建了科研及技术委员会,为科研、技术服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在科研立项方面,共新立科研课题148项,包括国家级课题11项、省部级课题50项,涵盖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施工、建筑抗震和建筑节能等方面,获得外部科研经费近五千万元。在科技成果方面,共获得各级奖励45项,包括省科技进步奖24项、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6项;共获国家授权专利108项,包括发明专利15项。在标准编制方面,主编了国家标准8项,参编国家标准18项,编制行业标准16项、地方标准46项、协会标准8项,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标准体系,展现了深厚的行业影响力和技术实力。 四川建科院在此阶段主编或参编的部分国家及行业标准
积极履行抗震抢险社会责任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四川建科院抽调专家成立30多个应急评估鉴定小组,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开展建筑物震害应急鉴定工作,为抢险赈灾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咨询和决策依据;建立了抗震救灾咨询点和网络服务站,编制发放防震救灾科普知识册子;研发《建筑地震破坏情况快捷评估系统》软件,免费向社会提供抗震科普技术知识;先后完成27项标准的编制及修编任务,为灾区恢复重建和地震设防区的建筑工作及时提供了技术支持,并积极参与了部分灾后重建任务。因全体员工的突出表现,四川建科院被建设部评为抗震救灾先进集体,被省总工会授予“抗震救灾 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荣誉。 无论是“5.12”汶川特大地震,还是青海玉树、雅安芦山、九寨沟等多地发生的地震,在抗震救灾的前线,在灾后重建的艰苦地区,四川建科院技术人员都冲锋在前,将建科院的勇敢无畏与敢于担当的精神,化作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线。